2016年4月27日,宁波市福建商会顾问林水泊(原宁波市编委办机关处处长),王国宝(宁波海曙政协文史副主任),大榭管委会文广局原局长蒋伟明等一同来到大榭岛松止观庙,对这座庙宇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。
在唐宋时期,大榭岛已经有人烟痕迹,那时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海中岛山,山上林木茂盛,郁郁葱葱;岛边海滩泥涂、芦草丛生;海鸟野鸭栖息其里。从远处眺望青山流水,绿草林木层层叠叠如亭榭楼阁,故称“大榭”。
南宋末,北方蒙古族兴起,忽必烈统一了中国,称为元朝。中国的南方沿岸海运业兴起,海上贸易直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沿海的国家,元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,并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。
当时的大榭岛由于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的条件,特别是面朝东海,与舟山诸岛隔海相望的今关外村一带的山岙、地理、水势、海潮涨落对航海船民的避风栈潮十分有利,广东、福建一带的船民、商人出入其地,沿海近岛的船夫、渔民均在大榭岛一带的海涂浅上避风抛锚,与当地的山民兑换蔬菜、火柴,加注淡水。朝东的两山之地的山凹处,由船民、商人等建立了松止关庙。大榭松止观庙历来是本地的政治、文化中心,因其地处镇、定两县之间,东观舟山诸岛,西眺蛟川陆州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,古称“东海屏藩、榭山保障”。
松止关庙坐落于大榭岛的东北隅,地处南北山岗两垅之间,中间镶嵌着一座庙宇宛如海岛中一颗绚丽的明珠。
大榭松止观庙遗迹位于关外路堑旁,原名张公寺,由元朝老百姓自发建成,以纪念南宋末年的抗元将领张世杰,表达人民对元朝高压统治的不满。明朝时,闽浙沿海一带围涂垦荒,修筑海塘,大榭岛也在垦荒之列,张公祠因此成为屯兵之所,兵营关隘定名为“松止关”。新国公汤显亲书“松止关”三字。“松止”一词语出宋词:“风入松必止”,含义为风浪平息,海疆宁静。(新国公汤显开发大榭岛《宁波府志》有所记载)
明末清初,松止关上的张公祠正式更名为“松止关”。经明清历年整修,至清康熙年间,庙宇初具规模,原松止关庙中最早年代记录的一道匾额是“海不扬波”,落款处有康熙八年的字样。(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,农历已酉年)。至清雍正七年(公元1729年,也是农历已酉年),当地民众与福建广东一带船民、富商开始大规模整修翻新松止关庙,其格局规模可以超越宁波府治的城隍庙。后来松止关庙规模逐渐扩大,影响也日趋增大,在穿山半岛及舟山地区也具有很大影响。解放后,该建筑已全部不复存在,现存的几间小屋系老百姓为供奉香火而建。
松止关庙供奉之神明,根据历史民间口头传说和原庙中的建筑、匾额和有关地方志书所述,(原庙中匾额:“海不扬波”所暗示的,以及落款说明,和大殿正堂的“宋室贞忠”匾,以及《定海县志》所示)供奉之神:是南宋末年三忠臣之一的张世杰公。所以松止关庙是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张世杰的一座纪念性的庙宇,清朝至民国时期名闻沿海各省,香火极盛,因此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。根据(宋史概述)所载公元1276年宋端宗任文天祥为丞相,张世杰任枢密副使,统领南宋三军。后张世杰封号:宋太傅,越国公。
松止关庙在大榭岛奉为十庙之首。清、明时间每五年一次社戏庙会,抬神“行会”,沿岛游行其他九庙的正堂菩萨正堂都要出行会,唯独松止关庙菩萨不要出殿。只要用印信、令旗及上方宝剑,就可以代神行会了。
旧时可以用“松止关庙”的旗号、灯笼去舟山、六横岛一带做“马灯”。特别是六横岛,在春节期间可以在六横全岛做十八天“马灯”,并可以在这一带范围内募捐化缘,为遇天灾人祸之难民赈灾用,也是当时民间自助的一种慈善事业。
在金塘、册子岛一带地区的渔民、百姓把“松止关庙”奉为十庙之一,凡是出行走十庙都把松止关庙作为必拜之地,直至解放后和最近几年,也是老百姓(善男性女)把此庙作为朝拜参见神圣。特别是舟山诸岛的渔民以及福建、广东、台湾一带运输海员、渔民,由于旧社会气象科学的落后,把“松止关庙”的神明—张公杰奉为护身太平之神。
因此自广东、台湾、福建至浙江沿海诸省,信奉松止关庙菩萨—张公世杰。规模、结构较为完善的庙宇共计有十八座之多,在其历史古迹中也有对张公杰历史功绩的记录。
我们还采访了松止关庙后来的建立者李信良,收集了相关资料。
李信良是这座庙的初建者,已经在庙里40多年后,一开始自己出钱,后来村民筹钱,把庙慢慢修建扩大。李信良说松止观庙最早由福建人所造。下图是松止关庙目前的格局。
由于大榭曾经是归舟山管辖,2016年5月13日宁波市福建商会顾问林水泊(原宁波市编委办机关处处长)、宁波市福建商会会长蔡双其等来到了舟山档案馆和定海区档案馆查《定海厅志》。
舟山市《定海厅志》卷二所载的《大榭山图》已记录了“松止关庙”和“文武殿”。
《定海厅志》卷二十七,寺庙篇,七六二页所示:“松止关庙”和“文武殿”排在大榭山中的众寺庙之首位。